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不仅为江西立足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全国各地区立足特色和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了科学理论指引和方法论指导。
2022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保持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精神状态、干事心态和奋斗姿态,体现在区域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领域尤为如此,只有抢占先机、抢位发展,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围绕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能否赢得战略主动。各地区应抢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助力全国加快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条件急剧变化为区域抢位发展现代产业提供更多可能。伴随陆、海、空、数字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高度互联互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俄罗斯、东盟、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化拓展,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等,特别是人民对全方位美好生活向往的日趋迫切,中、西和东北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双向循环发展的重要节点,更是我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纵深。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中、西和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源源不断向中、西和东北地区转移,在应对迅速变化的生产力布局大调整中,各地区能否抢位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位势。
抢位发展,其要义就是以创新的思维、开放的理念、改革的决心和争先的魄力,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发展格局,各地区尤需紧紧锚定加速演进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敢于变道超车,从未来视野和长远角度来思考、谋划和部署本地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推动区域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对接和抢抓头部企业的产业链延伸与布局,持续增强本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内驱力、前瞻引领力和发展持久力,从而在全国乃至全球现代化产业发展中争抢更强位势、更好位置、更高位阶,以一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抢先抢位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球的争先争位提供支撑。
立足比较优势,善于错位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产业是体现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区域竞争的“胜负手”。为避免产业领域的重复建设、同质发展和资源错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须构建既体现全国统一性、整体性又具有区域自主性、差异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
区域产业发展既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深深地烙上所在区域的禀赋条件变化,并且两者往往相互交织叠加进而驱动区域产业发展不断向前演进。不同的演进路径造就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的差异,促使区域产业发展的类型、结构、层次、技术、链条等千差万别。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应在全国构建各地区错位发展且紧密协作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网络。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错位发展就是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整合资源、精准发力,下大力气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和发展基础条件的特色产业,并有针对性地部署创新链,久久为功推动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优化升级,推动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强大的根植性和占优的竞争性。因此,错位发展,其实质就是要树牢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路、政策、方案等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在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从而以一域现代化产业发展之实效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添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都需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最忌频繁变更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发展赛道、产业发展政策等。从国家层面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这就要求加强顶层设计,高位配置资源,推动关键产业和产业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制定与落实,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推进我国产业链组织体系再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作战,瞄准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主动参与制定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标准,严格落实产业链评估与督查。从区域层面来说,需要引导各地区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行动、方案等,抓准抓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本地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更加适配形势发展变化。
坚持高位发展,就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形成各地区上下联动一体抓本地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强烈氛围,持续提升本地区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全国的显示度、影响度以及同其他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度、交融度。产业链“链长制”,体现了各地高位推动发展重点产业链的自觉行动,依托“链长”强有力的统筹协调能力来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所需资源要素信息等的加速集聚,进而做优做强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坚持高位发展,必须紧密对接落实国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安排,紧紧依托各级各类平台载体,有效整合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力量,突出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正确处理产业链发展与安全、产业链政策供给与需求、区域内产业链与区域外产业链开放对接合作等关系,全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不断提升本地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此外,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信心。提升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益,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中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变,更加突出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地位,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作者:蒋金法、盛方富,分别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均系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朱延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明确指出“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专精特新企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实体经济向纵深迈进的关键力量,在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通过数字化赋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企业需根据市场的快速变化不断对自身资源、技术、能力等进行积累和建设,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其中,产品供给、要素集成、资源交换等是企业在动态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数字化赋能,可以更好地打通供需对接、要素配置、交易流通等业务流和数据流全链路,敏锐捕捉外部市场的动态信息,变“经验决策”为“事先感知”,对企业战略、产品、技术、服务等核心资源进行精准评估和动态优化,更好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巩固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借助数字化赋能向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攀升。价值链包含许多价值增值环节,每个环节都产生不等量的价值,高附加值的环节构成产业链的战略环节,只有掌握这些战略环节,企业才能拥有产业链价值链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塑的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数字化软件,推动企业上“云”用“数”,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经营决策、业务流程、运营管理、业态模式等的迭代升级,而且能够进一步推动自身由价值链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非战略非核心环节向战略性核心环节攀升,从而提升企业的产业链话语权。
借助数字化赋能在协同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地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市场网络联结,在沟通协调、生产协作、合作共享等过程中形成相互耦合、相互嵌套、螺旋上升的高效组合关系,能够更好地获取要素、资源、政策等的支持。其中,处于关系网络枢纽和核心节点的市场主体更易获取要素资源支持,也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通过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可以进一步与社会生产网络中的相关主体实现供应协同、生产协同、研发协同、市场协同,进而取得竞争优势地位。
通过数字化赋能形成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技术、信息、知识、资源等的交互和共享,可以形成共生共荣、竞合并存、协同演进的复杂开放网络系统。专精特新企业应用数字化工具和手段,构建起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等多层次、多节点、多元化创新联盟共同体,形成动态演化、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和高效配置,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中加速技术产业化,以有限的研发投入获取最大可能的产出绩效,进而巩固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优势。
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意义
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夯实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的根基。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细分行业上深耕,能够加快企业迈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专精特新企业需要把发展的着力点聚焦于制造业领域的创新突破上,缩短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周期,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努力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侧发力。
有利于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高级形态,影响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平台,能够进一步精准匹配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需求与供给,打通行业龙头企业和配套的专精特新企业之间在技术、供应、产品、金融等方面的堵点和瘀点,降低供应链上游生产波动对下游企业造成的断链风险,同时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的知识溢出、信息共享、技术协同,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有利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工艺和管理流程,创造出丰富的智能制造应用场景,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赋能实体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对大数据的积累、挖掘、利用,智慧化感知和驱动生产决策,迭代升级原有生产模式、组织架构和经营方式,能够重塑企业发展形态,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从而反哺数字经济。
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降低全球贸易以及国际分工的门槛,专精特新企业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供应链合作之中,成为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重要力量。以网络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组织协作效率,以数字贸易等新型流通方式加速资源要素配置,以集群化的产业组织方式拓展整体竞争力,专精特新企业可以更深度地嵌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
数字化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数字化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专精特新企业在数字化赋能的实践中还存在路径模糊、成本顾虑、能力不足等问题,既需要企业自身积极探索,也需要政府支持协同发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探索集群化的赋能路径,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集成能力。专精特新企业所属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以产业集群为载体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路径。因此,可以探索构建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创新集群转型的多元化商业模式,推进产业集群协同数字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集群的数字化集成水平。
探索场景化的赋能路径,高质量、低成本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技术改造。一方面,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应用场景等共性需求,探索系统化、模板化、通用型的数字化模式,为同类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改造方案。另一方面,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探索推广数字化工程承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对接企业独特需求,通过量身定制实现企业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等业务的数字化。
探索精益性的赋能路径,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特质,探索建设灯塔工厂、未来工厂、无人车间等新模式,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设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和业务系统上云,开发小而精、组合式、通用性强的数字化产品,实现精益生产、精密制造和精细管理。探索构建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设备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等以开源方式开放研发、生产、采购等资源信息,带动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企业生产业务流程优化和精细化管控。
探索市场化的赋能路径,提升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变革的内生动力。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利用创新引导、政府采购、价格补贴、研发补助等政策工具,支持平台企业建设数字技术开源平台,鼓励服务商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工具+服务”。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相关技术专家参与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改造,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市场化服务,对企业数字化改造效果进行评估、诊断、优化,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和风险。
(作者:刘淑春、林汉川,分别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名誉院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56〕阶段性成果)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