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12月6日电 (记者 韩帅南)6日,中国云南省与越南老街河江莱州奠边省农业交流合作第二次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越南西北四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厅相关负责人,云南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及中越农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就滇越农业合作展开交流探讨。
图为会议现场。中新网记者 韩帅南 摄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巧泉致辞称,云南省与越南老街、河江、莱州、奠边省“农业交流合作机制”是五省之间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沟通合作平台。希望五省保持机制活力,共同谋划推进合作项目,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在农技人员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方面的合作。建议五省加强信息共享,扩大农业经贸和投资合作。
“明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举办对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班,届时将与越方共商培训具体内容。”刘巧泉说。
老街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厅厅长杜文维致辞时说,建议老街省与云南省在部分农产品的育种技术、播种技术、储存和加工技术,古树茶资源开发,企业集中合作,农业相关培训等方面继续加强合作。
河江、莱州、奠边省农业与农村发展厅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各省农业发展情况,他们均表示,越南西北四省和云南省在促进农业发展合作方面具有许多潜力和优势,希望未来五省的农业合作交流日益发展。
越南农业科学院科学和国际合作处副处长范红显在交流发言时称,近年来,越南与云南省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双方专家已提出在茶树、果树、蔬菜、花卉等具体方向开展合作研究与开发。
此次会议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越南驻昆明总领事馆协办。(完)
中新网湖州12月6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把工位从写字楼搬到乡野之间,在“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数字游民”群体正扎根于村庄。目前,利用生态建设先行优势,湖州市打造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载体“数字游民公社”,在“绿水青山”间探索乡村共富新路径。
一根网线、一杯咖啡,简单、自由、旅居是“数字游民”的“标签”,他们致力于打破职业和地理区域边界,实现“诗意地栖息”。
湖州市瞄准了这一群体的“栖息”需求,先后联动发布了“乡村全球合伙人”“寻找大自然工位”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招募令”,形成了吴兴玲珑湾生态园区、德清莫干山高新园区、安吉“青来集”孵化器等88个实体乡创空间矩阵,吸引了1500余名自由职业者奔赴而来。
位于溪龙乡的DNA安吉数字游民公社联合工会,便是一个青年人才的圆梦“样本”,园区由闲置老旧厂房改造而成,目前已吸引400余名科技工作者、艺术家等入驻。
数字游民会客厅 湖州市委统战部供图
“在大城市和故乡以外,社群氛围友好、基础设施完善、绿水青山怡人的美丽乡村,是年轻人的第三种选择。”DNA数字游民公社主理人许崧说,年轻人进入乡村,不但带动了消费,也激发新业态产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然而,随“数字游民”队伍发展壮大,诉求也逐渐增多,如何增强其归属感、参与感,让“游民”化身新乡民?
健全联系沟通机制,让诉求“听得见”。当地统战部门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筛选代表进入各级新联会、乡贤参事会组织,给“数字游民”创建“发声”的平台。据统计,“游民公社”建言献策主平台“游民会客厅”平均已为辖区乡镇直接引进新业态50余个,助力村集体增收100万余元,直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搭建思想传递平台,让青年人才“发出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民”,走进村庄农户,当起了乡村“宣讲员”。据不完全统计,湖州市在“游民公社”组织开展思想引领主题活动150余场次;50余名自由职业者担任宣讲员,在乡村开展主题宣讲活动120余场次。
“愿意回归‘田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给当地带来了新思想、新活力、新业态,也让村庄整体氛围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湖州市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探索凝聚更多自由职业人员,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