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2月5日电 据欧洲《现代外交》杂志网站3日刊文报道指出,美西方“榨取性”的国际金融体系、强制执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使许多“全球南方”的贫穷国家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
欧洲《现代外交》杂志网站报道截图
文章指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或即将面临债务困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过去支撑奴隶贸易的投机性融资,它可以被视为殖民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和种族化的权力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美西方金融机构和私人银行如贝莱德集团(Blackrock)、摩根大通(JP Morgan)、汇丰银行(HSBC)和瑞银集团(UBS)等正从“全球南方”的一些最贫穷国家不断获取利益。当他们从中获利数百万美元时,低收入国家却在为医疗保健、教育等基本服务以及应对紧迫的气候危机分配资金方面举步维艰。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最贫穷国家积累的不可持续债务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增加。文章认为,这主要是由全球性经济放缓和利率飙升造成的。这也为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为选择优先偿还债务,则无法满足医疗保健和其他发展优先事项等基本需求,使他们直接受到毁灭性洪水和气候危机加剧的影响。这种不平衡使经济差距循环往复,阻碍了这些“全球南方”国家的进步。
文章提到,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西方对低收入国家的贷款显著增加,来自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的大量公共资金直接流向伦敦和纽约等主要金融中心的银行。在当前的国际金融架构下,殖民时代困扰贫困团体和一些“全球南方”国家的剥削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因此,这些国家越来越有可能成为“债务殖民地”,陷入无休止的负债循环。
当低收入国家需要国际金融机构的紧急财政援助时,付出的代价则是沉重的。这些国家会被要求实施私有化、放松管制和减税等政策来换取贷款,而这些附加条件,即所谓的结构调整方案,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已导致许多经济体遭到破坏,并加剧了其他经济体的不平等,使贫困循环往复。
文章最后强调,为解决这一金融体系的系统性缺陷,需要进行各种改革。除了对现有相关法规进行优化,还需对那些很大程度上由富裕国家主导决策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内部的投票方式进行改革,旨在打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全球金融格局。而当务之急则是打破全球金融体系固有的不公正态势,实现真正的转型变革,需要转向以经济正义为优先的国际金融新模式。这就需要重新构想和调整国际金融架构的基本原则,以创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体系,解决世界上根深蒂固的不平等问题。
热解读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此行的考察点之一是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着眼到沪工作人员租房“远、贵、难”痛点,重点向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等行业一线职工定向供应“价格公道、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为城市一线工作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多元化的配套服务。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彰显着“城市温度”,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探索与践行。
4年前,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那天,站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滨江栈桥上,总书记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并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再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说文解字》中说:“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1年初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曾说:“群众的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始终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习近平推动兴建了一大批集农民工居住、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安心公寓”“建设者之家”等,使“工者有其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谈城市规划,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提到城市管理与服务,总书记强调:“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关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总书记说:“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着眼城市生态环境,总书记叮嘱:“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字一句,体现了城市发展中“人民”这一核心。
近年来,上海持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破解垃圾分类、白领早餐、老旧房屋改造、养老和助残服务等一系列民生难题,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全国各地也在不断探索人民城市实践路径,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建设人民城市,只有让人民群众唱主角,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持续欣欣向荣。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编 辑丨孟利铮 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李丹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