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昌12月5日电 题:“老阿姨”龚全珍之女忆父母:艰苦朴素 乐于助人
“爸爸妈妈非常爱我们,把对我们的爱藏在心里面,把大爱献给了困难学生和民众。”回忆起父母的往事情怀,“农民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的三女儿甘公荣满脸动容。
今年12月5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当天,江西省妇联举行江西省“龚全珍式”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发布会,身穿粉色马甲、斜披红色绶带、一头短发的甘公荣在会上分享了其父母为家乡建设奉献一生的故事。
12月5日,江西省妇联举行江西省“龚全珍式”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发布会,“农民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的三女儿甘公荣在会上分享父母为家乡建设奉献一生的故事。杨晨仪 摄
甘祖昌是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因身体原因,甘祖昌三次向组织递交辞职回乡务农的报告。他也成了新中国一千多名开国将军中,第一位要求回乡当农民的将军。
1957年,甘祖昌带着全家回到故乡莲花县,解甲归田的将军成了一名农民,满腔热情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并奉献一生。妻子龚全珍全心全意投入山区教育事业,被当地民众亲切地称为“老阿姨”,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
“爸爸带领乡亲们开荒改造冬水田,清早去劳动,晚上才回来。”小时候的甘公荣觉得“爸爸是农业社的爸爸”。
扎根乡村的甘祖昌,对家里非常节约,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我们从新疆回来5年没有做过新衣服,别人家小孩过年有新衣服穿,但我们没有。爸爸规定我们的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姐姐穿了,弟弟妹妹再接着穿,实在穿不了就留着做布鞋和袜底。”甘公荣娓娓道来。
其实,甘祖昌一家并不缺钱。1957年,甘祖昌每个月到手工资有330多元,妻子龚全珍的工资也有89.5元。按当时农村生活标准,一家本应过得很好。
“家里主要开支有两项:一是爸爸的医药费,他不愿意增加国家的负担,自己掏钱看病;二是每天给爸爸买2毛钱的豆腐当菜吃。”甘公荣眼圈泛红地说,爸爸出过车祸,脸部全都摔破了,嘴巴是三块缝起来的,不能吃硬食物。
甘祖昌和龚全珍将工资节省下来,支援家乡建设,修水库、修桥、修路、建电站、买拖拉机……媒体公开报道显示,回乡29年间,甘祖昌参与建起了3座水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
对于妈妈,甘公荣曾有过不理解,甚至“抱怨”。“妈妈心里似乎只有学生,我们是不是妈妈亲生的?”她说,爸爸1986年逝世后,妈妈大部分时间与其一起生活,“妈妈的外地或本地学生经常来看望,会跟我讲妈妈当年是怎么帮助他们的,我也一点一点理解了妈妈。”
甘公荣还记得,2013年整理妈妈的日记时,看到日记里有段内容关于身体一直不太好的大姐:“平荣今天起得早,吃了早饭就上班,没有发病,我提心吊胆的心放下来了,我情愿少活10年,换取她一天一天健康。”说到动情处,甘公荣几度哽咽。
因病医治无效,龚全珍于2023年9月2日16时16分逝世,享年100岁。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正如这首取材于龚全珍先进事迹的歌曲《老阿姨》所唱道:“你的皱纹已和山川连在一起,本色成为你感动中国的传奇。”
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甘公荣一直热心公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对一”帮扶困难学生,“2019年我成立了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我们用大手拉小手帮助老人、留守儿童、妇女,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完)
中新网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 应妮)由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承办的BDA舞蹈论坛(2023)平行论坛日前在京举行,论坛分为“舞蹈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体系研究”和“舞蹈教育视域下‘示范性金课’标准研究——历届‘桃李杯’精品课之思考”两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位来自国内外一线的教育专家、学术评议嘉宾聚焦舞蹈教育专业教学法,以“桃李杯”精品课为研究案例,共探舞蹈教育视域下“示范性金课”建设的典范性、展示性及规范性作用。
论坛现场嘉宾合影。 北京舞蹈学院教育学院供图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就芭蕾舞演员向舞台之外的职业道路转变,分享了自己做专业芭蕾舞演员时的舞台表演与早期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他强调,要将不同芭蕾舞学派中获取的多样性经验融入芭蕾舞教学过程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性和创新能力。
“在三维结构的学习空间里,舞蹈教学应同时关注于受教育者的身体学习、情感学习与认知学习。”杨百翰大学舞蹈系终身教授黄嘉敏认为,舞蹈教育者要不断探索和研究能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中练就的能力能够延伸到日常生活及事业发展的人生境遇中。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邓佑玲表示,作为舞蹈教育者,思考力和反思力尤为重要。她认为,舞者是演员,同时也是能动的参与者和情感的承载者、表达者。情感是舞蹈组合、作品、表演中“动”的根据、是组合“连接”的核心。情感需要舞者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感悟。舞蹈的价值是让人成为人,因此在哲学观的指导下设计和建构课程,必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舞蹈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桃李杯”历经17年再次回归北京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芭蕾舞教学科主任、高级讲师赵俊杰认为“精品课”要有引领性与示范性,不同于常规性的展示课,需要有理论支撑,对课程发展和改革要有推动作用,从出发时的唯一性到发展中的多元性,注重“精品课”的共享、传承和发展。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主任、一级演员李崇敏表示,通过舞蹈传习课与舞蹈剧目教学相辅相成,联动发展的形式,实现戏舞相融、传创并举且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剧目教学改革创新路径,倡导注重本土文化的根基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高度认为,舞蹈精英人才培养要以身体文化审美为前提,在理论与实践的贯穿、转换中呈现身体文化。舞蹈教育学科建设,需要一支优良的教师团队,在探索特色风格课程中建立自身独特性。“要与更多兄弟艺术学院一起共同建设中国舞蹈主体,建立中国舞蹈语境,丰富中国舞蹈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完)